第22章 满载而归,新的变故_全球领主游戏:百倍人口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最新网址:www.ququzh.com
再次刷新页面可以跳过弹窗

第二天,秦霄前往颍川荀氏的族地拜访。

其实这个时候,颍川荀氏已经经过了一次“分裂”。

在董卓乱政的时期,荀彧弃官回乡,对族人说“颍川乃是四战之地,不宜久留”。

大多数族人眷恋故土,不肯离去,荀彧只得带着自己所在的这一脉举族迁往冀州,在韩馥的地盘上扎根。

他的弟弟荀谌,也在不久之前投靠了占领冀州的袁绍。

虽然荀彧这一脉分裂出去,但颍川荀氏绝大多数族人,依旧还是留在了颍川。

比如荀彧的侄子,荀攸所在的这一脉,就是“颍川荀氏”的人。

有趣的是,虽然从辈分上说,荀攸是荀彧的侄子,但实际上荀攸的年龄要比荀彧大了六岁。

不过这种情况,在任何宗族形式传承的家族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。

别说这个年代了,后世的农村,成年人要管一个刚出生没多久的小屁孩叫爷爷、奶奶的事也屡见不鲜。

秦霄一直还以为荀攸的年纪和郭嘉差不多或者更小一点来着。

要不是前一天忽然想起来,多嘴问了一句,恐怕就要闹出笑话来了。

这个年代的高门大族,普遍重视“规矩”和“礼节”。

为了表示对秦霄来访的重视,荀氏族长荀彝带着一众族老,出族地三里相迎。

(注:没查到这时候的族长是谁,就拿荀攸他爹充数吧。)

一番客套之后,秦霄在荀彝的带领下前往荀氏族地。

一路上,到处都是各种朝廷表彰的石坊、牌匾,随处可见。

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荀子时期。

这些都可以说是颍川荀氏的“底蕴”。

当然,这属于表面上可以拿出来炫耀的“底蕴”,对于这些高门大族来说,真正的底蕴其实在于对知识、对人才的垄断,以及土地、人口、钱粮的积累。

汉朝是允许奴隶制存在的,虽然不叫奴隶,但制度上没有本质区别。

一般稍微富裕点的富户,就买得起奴工,像颍川荀氏这样的大族,更是养着众多的奴工世世代代作为他们的家奴,至少要以万来计算。

整个荀氏族地,占地非常的广阔,但其核心,却是一座巨大的“坞堡”,可以视作一座完全以军事防守为目的的小型城池。

其“最终形态”,就是董卓所建造的郿坞那样,可以容纳数十万大军,囤积几十年的粮草。

颍川荀氏的坞堡当然没有那么夸张,但从占地来看,也能容纳数万人在里边生存、抵御外敌。

坞堡占地比未央宫还要大一些,但并非以奢侈享受为目的,而是完完全全的一座军事要塞。

外围的“城墙”足有三十多米高,内部似乎是开出了一个个房间,墙壁上也有窗口大小的射击孔,可以用弓、弩对外边的敌军产生杀伤。

四面城墙上,十米高的位置往上,密密麻麻布满了无数射击孔,完全不留任何死角。

只要大门一关,纵然有数万乃至十几万大军围城,也极难攻破这样的堡垒。


      手机版阅读网址:www.ququzh.com

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