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章 三幕剧人生_华娱从被封杀开始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最新网址:www.ququzh.com
再次刷新页面可以跳过弹窗

秦宣看向前方导师,“嗯..”了下便没说下去了,好似在组织语言。

“想到什么就说什么,不要有心理负担,畅所欲言。”曹保平以为他拘谨,给予鼓励。

“这人谁啊?没怎么见过。”

“我们系大四的,贫困生,平时透明的很,忘记叫啥了。”

有人小声议论着秦宣的情况。

其他导师专家也都默默看着,田壮壮问薛晓路道:“这是你们文学系的吧?”

“好像是,印象不深。”薛晓路道,学习好的她都认识,不好的一般不怎么关注。

秦宣组织好语言之后回答:“三幕剧问题不在结构本身,而在于电影工业化制作中对结构的使用惰性,认为好用,那就一直使用。

三幕剧就如同语法规则,莎士比亚和乔伊斯都用英语写作,但成就天壤之别,每个人创作出来的水平是不一样的。

但当情节只是打卡,比如15分钟必须有奇遇,60分钟必须死朋友,那么角色就是棋子,结构就是流水线模具。”

“说的不错,三幕剧只是个基本模式,怎么用在你,但最好不要去依赖,一旦依赖就会产生创作惰性,到时候很难跳出。”曹保平总结完,以为他说完了,压了压手示意他可以坐下了。

回答的算中规中矩,只能说算是说了点人的东西。

“我认为真正扼杀创新的是两种惰性,一是对冲突理解的窄化,很多电影不管是任何冲突都简化为物理对抗,反正遇事不决,干一架就完了。

二是人物弧光机械化,硬塞些英雄成长模版,先怎么惨,在怎么雄起,老港片都是这样,这样的人物是没有能量的,这些问题说白了就是使用者想象力匮乏。”秦宣把想说的说完了。

这番话让曹保平愣了下,这话在结合之前的这算是讲到了本质。

薛晓路和田壮壮等导师以探寻的目光看着这学生,这人能讲出一些东西来,是有些意外的。

在场的同学互相对视一眼,有点东西啊!

“那我再问你,在强调人物内心探索和情绪氛围的文艺片中,三幕剧结构是不是还能适用?”曹保平起了兴趣。

“创作者常以文艺片无明确结局来否定三幕剧的适用性,这完全就是误解。

三幕剧从解决到完美只要求完成度,也就是人物内心探索到达的一个新的维度,我这里说坐标吧,无论这个坐标是明亮的还是灰暗的,就算达到了,就算完成了。

我举个例子,比如有部电影叫《蓝白红三部曲之蓝》,朱莉从丈夫去世后的麻木抗拒,到最终接纳悲伤并重新触碰生活,她的痛苦并未消失,但她与痛苦的关系已经从逃避转为接纳,这不就是内心冲突的解决,完美契合三幕节奏。

本质上文艺片的内心探索是自我与自我的对话,而任何对话都必然经历铺垫,也就是事情起因,然后是争执对抗,最后是自我和解,也就是人物沉淀。”

秦宣侃侃而谈,说的话很有一定的深度,毕竟他都四五十岁人了,沉淀已经够了的。

如果这些话被后来的刘艺菲听到,是完全能契合的,不就是开始被网暴,之后自我与自我的对抗,再之后自我与自我的和解,不就是三幕剧人生。

很多人的人生都是三幕剧人生!


      手机版阅读网址:www.ququzh.com

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